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书写和理论回应

中国评协 中国文艺评论 2023-06-28


△6月8日,《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点击查看)


存现实温度 成一家之言

——写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之际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经过了十年打磨与蕴蓄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作为一部集合业界众多专家智慧、由当代人写就的当代文艺发展史,其独特的写作范式、文化品格和历史价值正日益彰显。


回想2012年,初次参与报告的撰写工作,每个分报告不仅要在相对有限的篇幅内对于各自领域全年的发展概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还要针对时下业界的热点问题亮明观点、给出建议,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此的写作方式,与以资料整理汇编为主的年鉴编写,或是建立在数据统计基础上的某些行业年度报告都有所区别,并无先例可循。经过几年的摸索,《报告》很快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写作框架,组建了稳定的专家团队,“螺丝壳里的道场”做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在总报告的统领下,各个分报告异彩纷呈,形成合力,记录下新时代以来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生动面貌。在这种开创性的探索过程中,《报告》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格。



一、存现实温度  


按照出版计划,每年的报告需在翌年三四月份付梓。这就意味着,留给每个写作团队的成稿时间非常有限。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了在各自关注的领域随时搜集整理材料的习惯。由于写入《报告》的内容均是“刚刚发生”的事项,这就赋予《报告》一种与生俱来生动鲜活的品质。甚或,很多撰写者不仅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创作者,这也让《报告》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情感的温度。其中,在短时间内某些受到关注的事件或现象,在后来的研究者眼中或许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却以另一种历史的真实表达着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于是,在没有经过充分的时间沉淀和理性审视下,这种带有现实温度的写作反倒成就了《报告》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风格和内涵。


二、择时代之要


每年艺术报告成书都是沉甸甸的一部大书,但其实分配到每个艺术门类也只有一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要在这样的容量内做到概览全貌、观点鲜明的目标,实非一人之力能够达成。十年来,各分报告都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本领域专家撰稿团队。大家分工协作、集思广益、各展所长,往往前期汇集的素材在体量上数倍于报告本身。通过精炼再精炼、压缩再压缩,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观点被保留下来,看似寥寥数笔,其实经过了写作团队的反复斟酌、权衡。以音乐分报告为例,发展概况、热点趋势、问题建议三大板块,构成了近几年的基本写作框架。仅概况部分,便涵盖创作、表演、教育教学、理论评论、音乐产业、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在音乐创作领域,又可细分为交响乐、歌剧音乐剧、民族管弦乐、室内乐、歌曲等多个分支。总览十年十部《报告》对于这些分支有针对性的概要记录,不难发现,进入新时代的音乐事业呈现出题材风格日益多样、语汇个性更加鲜明、事业有序传承、优秀作品人才辈出的蓬勃面貌,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领下,日益呈现出鲜明的以现实主义创作为特征的时代底色。今天的中国音乐家越来越自觉地投入生活的洪流,用音符记录对于现实的所见、所感、所思。


△中国音协供图:《百年放歌》大型

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


三、成一家之言


针对文艺领域的重点成就进行总结,就热点趋势加以点评,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批评,是艺术发展报告最具看点的地方,也是其独特现实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之所在。这也是由《报告》的出品方中国文联的职责担当所决定的。中国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弘扬主流价值、引领社会审美、充盈人民精神生活是其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因此《报告》的撰写始终紧扣这一核心要义,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展现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针砭时弊、服务创作的基本职能,通过针对思潮、现象和作品开展客观、理性、专业、权威的评论,推动文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的序言中曾讲到:“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某种意义上,每年的艺术发展报告都是一部“小史”,众多专家学者以独到的见识,精当选材;以凝练的笔触,记录现实。而当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段内,众多的“小史”连缀在一起,勾勒出的将是蕴藏在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汇聚而成的当代中国文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精神画卷。


中国音协供图:2021年音乐艺术

发展报告专家座谈会



*作者:张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



中国现代性的嚆矢、振翮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感想

将十本厚实的《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摆在面前,阅读中我最大的感想是艺术创作生产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紧密关联和价值律动。


从历史变迁或艺术发展的维度看,十年时间短暂、易逝,但生活时间与价值时间的辩证法常常会突显,敞开那些高光时刻的丰富面向和深刻意蕴,乃至精神季风的运势流转、社会文化的历史走向。作为年度总结的历史性书写,《报告》分门别类就诸艺术发展形态的状况、实绩、问题、趋向,以及理论、评论等作简要梳理和归纳,一年一部,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呼应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艺术发展的“主旋律”。《报告》作为艺术创作生产的概括性总结,既系统检视、整体观照,又突出“创作”“作品”的主体地位,并以典型文本、艺象等为支点,从多维视角考察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分析其中现代性体验、社会心理、思想情感、审美风尚、价值观念等,深描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与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着力彰显艺术形象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先声与未来气象。



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如果说事物的“运动”是完整的、绵延的,那么时间的“切片”和刻度则突显了其间持续不断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创造,以及不断更新的发展脉络和趋向。概言之,作为完整的、全体的“中国艺术”,其十年发展可视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审美表征,而《报告》可视为对艺术“表征”的理论性回应。综观“时代生活”“艺术创作”“发展报告”之间三个梯度的内在关联,作为源头活水的时代生活和禀赋历史的实践品格,精神价值特性显然是一条深嵌其间、贯穿始终的伏脉主线。


关于艺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关系,一方面,“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另一方面,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践表明,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审美表征,十年间艺术创作生产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存在广泛而深入的关联与互动。其中,生机蓬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给身处新时代生活浪潮中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真切的现代性体验和生活感悟;艺术创作生产则以丰赡的、契合时代情感的审美形象,映现社会文化发展,表现人们的现实体验、思想观念、审美需求、价值理想等,并使人们共享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理解、同情和希望。与之相应,在《报告》的历史性书写中,时代生活及其审美表征所蕴含的品格、特性得到了有效的反映和呈现,其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第一,就体例结构和信息容量来说,《报告》涉及的艺术门类多样,蕴涵的艺术信息丰富。目前,艺术门类和领域包括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文艺志愿服务以及总论。诚然,不同的艺术形态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话语方式,或者说,诸艺术形态以各自富有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但整体意义的生成需要通过对各艺术形态具体创作生产状况的综合。《报告》在横向的维度呈现时代样貌的蓬勃态势,汇聚艺术精神的“星丛”。不仅如此,回到历史的深处并寻觅其间的关联和转折、传承与创新,十年间,十部《报告》还可在纵向的维度叠合、描绘中国艺术发展由多种叙事话语组合而成的“精神地形图”,并于可描述的形状、可辨析的性状,窥见时代生活中的精神季风。如此说来,《报告》蕴含着艺术形态结构与时间发展结构的遇合,其中,外在开放结构寓含着内在密实的意义格式塔,并为丰富艺术信息的承载、隐含风向变化的辨识奠定了基础。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暨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合影


第二,在各艺术形态的内容构成和呈现方面,《报告》注重分析的立体化、阐述的系统性。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中,所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天下者”,不仅揭示了艺术创作生产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联,还涉及艺术观念自身的变化。在诸艺术形态独立成篇的历史性书写和概括性总结中,尽管各篇章内容呈现的体例、结构不全一致,但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换言之,既重视创作与作品本体的重要性,又关注技术、媒介、传播、评论、产业、政策、管理等生产性要素,还彰显实践存在本体的生成性。在艺术观念的维度,这种分析和阐述强化了对艺术及艺术活动的现代认知。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象征行为和情感表达形式,艺术是审美、产业、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矢量合力作用的产物,乃至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总体社会事实”。进一步说来,在现代艺术体制论的意义上,“艺术世界”(Art World)是展现艺术多重身份、属性、功能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在由众多合作性人员和制度、惯例、规则等组成的复杂网络中,“艺术场”(Art Field)不仅生产出特定的文本,还生产出审美的价值、规范和需求。如此说来,诸艺术形态面向时代生活的创作生产,敞开、呈现的不只是诗情和画意,还有更为深层的价值与信仰。


第三,就艺术发展的格局和走向而言,《报告》突出了创作生产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十年来,伴随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艺术创作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革命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数字文化”范式的强势崛起不仅催生了一大批新文艺类型,极大拓展了文艺发展的空间,还带来文艺形态、文艺观念、文艺实践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其中,“互联网+文艺”深度转型不仅改变着传统艺术样式创作、传播、接受、再生产等机制,还重塑着艺术的思维方式与存在方式,尤其是,在网络文艺范畴下,网络文学、网络视听文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虚拟艺术、AI艺术等因“网”而生、向“网”而盛,并以新兴文艺的巨大活力、影响力带动、促进各种艺术门类、各种表现形式的交叉交融。在《报告》中,诸如新技术和新手段的运用,网络文艺作品的原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交融,优秀作品的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传播等,内容均有明确的反映和阐述。由此,基于时代生活中技术、媒介、社会文化等的发展变化,以及艺术生产要素、流程的重构和媒介生态、艺术生态、产业生态的再造,“时代性”“创新性”成为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格局和走向的显著标志。


第四,在艺术精神的基调和彰显方面,《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力量和价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艺术创作生产中现实主义精神的高扬有其深刻的历史、美学原因。简要说来,相比当今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文化,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和文化品格熔铸、突显了现实主义的特性与地位,同时也寓示了其稳健中创新、平实中突破的方向。不仅如此,扎根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还有其中国实践、中国价值的“历史化”诉求,它自觉地将“现实”与“历史”内在关联,并把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艺术性、审美性有机融合,使艺术创作富有走向未来的能力。实践表明,现实主义精神的高扬是这十年间诸艺术形态创作生产共有的鲜明特征。在新兴的网络文艺中,现实题材创作的整体性崛起更是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审美表意实践贴近现实地面。现实主义抒写不仅注重思想观念,还强化现代性体验,并借助敏锐的感觉和整体的观照,捕捉社会心理的变迁、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年来中国艺术的创作生产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充分体现了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紧密关联。不仅如此,透过蕴含在艺术形象表意系统中的精神图谱。同时,《报告》还呈现出艺术创作生产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律动。以新时代十年发展为视点,联系更宏阔的历史发展背景和脉络,我们可以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一种由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而搭建起来的“中国现代性”已赫然展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显然,相比西方现代性,作为多元现代性之一,“中国现代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尽管其发展、完善仍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行程,但走向中国的“现代”已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向,也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进一步说来,基于审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耦合关系,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必然要以饱含历史诗情的艺术形象表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恢宏气象,必然要以全球视野的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展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风范和中国力量。在这种意义上,十年间中国艺术的创作生产不仅因其生动形象的时代抒写而发出了中国现代性生成、发展的嚆矢先声,还将因其契合新时代新征程的价值目标而迎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翮高飞的时代。



*作者: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网络文艺分报告”首席专家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李维娟


【相关阅读】

#艺术报告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

镌刻新时代的艺术年轮——为《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十周年记/戴清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纵横谈

《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在京举行出版发布会

捧读《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展望2020中国艺术前沿

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啦!

《2017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在京出版发布啦!

《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艺术白皮书五载共出版五部啦

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